• 站点搜索:
新闻热线:0578-5122980| 邮箱投稿:yhxwwtg@163.com
镜头下的20年丨郑建文:以镜头为笔,书写云和梯田的光影传奇
2025年10月24日 09:01  来源:   编辑: 卢伟峰 记者 梅明益 见习记者 徐文翔

在浙南群山的褶皱里,云和梯田如大地舒展的五线谱,随四季流转奏响不同乐章 —— 这里的景致千变万化,或绿意盎然,或金黄灿烂,或银装素裹,引得无数游客心驰神往。而在这美景背后,有一位执着坚守的摄影师郑建文,他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将梯田的故事,镌刻成跨越时空的视觉诗篇。

“郑老师,这张照片您是什么时候拍的……”这段时间,云和梯田仿若一幅绝美的丰收画卷,慕名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梯田里的建文影像馆则成了游客们交流的好去处。每当有游客来到,郑建文总会和他们分享云和梯田各个绝佳拍摄角度。“郑老师很热心,跟我们讲了很多云和梯田的故事。”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说。

郑建文与云和梯田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2001年6月一个薄雾未散的清晨。凌晨3点,山风还带着夜的微凉,郑建文便与几位摄影同好背着器材,踏上去往梯田的崎岖山路。“当时没有规整的步道,只能踩着碎石子往上爬,手心都攥出了汗。” 回忆起那次初遇,他依旧难掩激动。当东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温柔地洒在层层叠叠的田垄上,云海在梯田间缓缓流淌,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郑建文屏息凝神,迅速按下快门,《云海梯田伴日升》就此诞生。这张照片不仅定格了梯田最动人心魄的瞬间,更在他心中种下了“为家乡美景立传”的种子。

这份对摄影的热忱,早在郑建文的童年便已萌芽。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和人,他的摄影启蒙来自父亲的一台二手红梅相机。每逢周末,父亲总会带着他穿梭在乡间田野,父亲专注取景、按下快门的模样,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那一刻,我仿佛窥见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可以通过镜头讲述故事、传达情感的世界。于是,摄影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 郑建文说,源于对云和梯田的深厚感情,在离开多年后重逢,他选择回到家乡、宣传梯田。

《云海梯田伴日升》不仅定格了云和梯田那如诗如画的瞬间,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随着照片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等主流媒体上刊发,云和梯田的名字如同一股清风,迅速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眼下的云和梯田,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去年11月,云和梯田景区内一座古朴的凉亭,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 “建文影像馆”。这座坐落于《云海梯田伴日升》诞生地的影像馆,墙上挂满了郑建文不同时期的梯田作品,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与梯田的故事。“我希望这里能成为游客了解梯田的窗口,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土地的美与魂。” 郑建文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继续用镜头讲述梯田的故事,让这份跨越千年的农耕之美,润泽更多人的心灵。

童话云和
微信公众号
童话云和
新闻客户端
网站地图
首 页 热点关注 时政新闻 本地新闻 公告公示 新闻图片 专题专栏 媒体看云和 网络问政 丽水辟谣网
省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1-81050678 微信:wangxinzhejiang 邮箱:wangxinzhejiang@qq.com
云和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8-5131068 微信:tonghuayunhe 邮箱:tonghuayunhe@163.com
云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云和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2 浙ICP备2021001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