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到了!”11月18日的大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59岁的潘李珍紧紧攥着抽签纸,眼角眉梢堆满了笑意。手中小小的纸条,意味着在县城安家多年的她,终于实现了“家门口有块田”的心愿——属于她的20平方米“共享菜园”,如今就坐落在大坪社区里。

与潘李珍同在“共享菜园”抽签现场的,还有300余名家住大坪社区的下山安置居民。此次公开抽签的96块标准化农田单元,既是大坪社区为居民们准备的“民生礼物”,也是社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许多居民搬迁进城多年,总惦记着在家门口种点葱蒜青菜,想着“菜市场买的哪有自家种的鲜”,这份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如今因“共享菜园”得以顺利实现。

这份惊喜的实现,离不开社区干部大半年的奔波。此前,大坪社区内有近4亩土地长期荒芜,杂草比人还高,而许多下山转移居民想种地却没空间,尤其是社区里的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一直期盼着能有就近增收的渠道。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住宅楼周边秸秆焚烧、绿化带被私自开垦种菜等现象屡禁不止,一度成为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闲置土地是资源不是包袱,居民需求是方向不是难题。”大坪社区党委书记毛少岳的话,点出了“共享菜园”项目的初衷。今年下半年,大坪社区组建专班实地勘察闲置土地,将零散地块集中规整,统一划分为20至30平方米的标准单元,拉起围栏、修建小路,还象征性地设置了20元的年租金。

为了让“共享菜园”长久运转,社区特别制定了一套“暖心规矩”:承租户要年满18周岁,没有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要采用抽签方式分配地块,保证公平公正;要签订规范协议,自行维护地块,不能转租、不能种非法作物,不能焚烧秸秆等。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将在一年考核期内定期巡查菜园,既帮居民解决浇水、施肥等难题,也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种植行为。
“96块地,解决的是96户家庭的需求,凝聚的是整个社区的人心。”大坪社区工作人员指着图上的标注介绍,落地“共享菜园”不仅能解决下山居民的实际需求,也能杜绝秸秆焚烧乱象、保护绿化环境,增强下山居民的归属感,让这片肥沃的土壤,催生出和谐社区,托举起居民们“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