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祥云街道路工程正在加速施工,等项目建成,大家出门更方便,租房的人也会增加,村民们都很重视,也很期待!”亲手推动征收的项目完工在即,这几日,瓦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林少龙难掩喜悦,他一边关注着桥下便道的施工情况,一边又马不停蹄地投入马鞍山路项目的征收工作。肩负着大项目里的无数民生牵挂,与征迁户唠着政策细则、家长里短,林少龙坦言,这个书记不好当。
提及瓦窑股份经济合作社,云和人可能更加熟悉它的前身——瓦窑村。
十几年前,瓦窑村土房连片、农田遍布,没有公共厕所、没有能通大车的公路、没有村集体收入,就连跳广场舞的地方都没有。不少村干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零几年的时候,老人家跟孩子要10元、20元过年,因为经济困难,小孩拿不出来,都要村委会去调解。
基础设施不会凭空变出来,要改变村庄面貌,就要大刀阔斧地找项目、建项目。
2011年,复兴路(53省道云和县城过境段公路)工程落地瓦窑村,村“两委”干部奔波宣传,发动项目范围内的50余户居民完成征迁,随后,云和县工业园区杨柳河二期、三期工业平台拓展提升工程接踵而至,征迁了200余亩农田和大片山林。过程中,各种纠纷矛盾接连不断,干部们不仅要梳理深埋数十年的山林、土地纠纷,还得做到居民利益和征迁任务两手抓,协议签订、补偿发放、新房建设,每件事都牵动民心,都是项目平稳推进的“地基”所在,不容丝毫差错。
不理解、被质疑都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光一户人家村干部们就要走上二十多趟。工业园区项目刚刚落地就遇到了强降雨,因为担心泥石流,林少龙还带着村干部们日夜轮守,晚上睡在车里,身体力行,给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大项目奔腾而过“犁开”土屋与水田,村民们殷切期盼的小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尖。
2014年,瓦窑村陆续修建起3个广场,妇女们带着满脸笑容组建了广场舞队伍,曾经的窄路被拓宽为水泥路,货车、消防车都能顺畅通行。随后的几年,翻新的老屋与五六层的楼房拔地而起,5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和6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相继建成,居家养老服务楼项目、防洪堤项目、云和中学新大门项目、职技校扩建项目、水电与污水处理设施改造项目跟随着征迁干部的足迹,落户瓦窑的各个角落,整个村庄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瓦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史,大半都写在征迁工作的台账资料上。十余年间,总面积约2000亩的合作社在大大小小近百个项目中被彻底“翻新”,拆过的房子数不清、参与征迁的人家数不清,但几乎所有合作社的居民都能清晰感受到,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依靠经营性住房、光伏等项目,目前合作社全年村集体收入有50余万元,十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是零,比村集体收入增长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白龙山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53省道和工业园区项目落地后,木玩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两三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在瓦窑租房就业,村民既有租金收入,也有务工渠道,还有村集体为全体村民缴纳浙丽保和医疗保险,日子过得既红火,又有底气。
“我们老百姓其实是最好讲话的,平时多走动、多沟通,他们自然会理解,国家建设是好事,大家心里都明白。”林少龙说,从2011年初次接触征迁至今,他干了15年,也学了15年,知道“政策要熟、态度要诚、做事要公,说到做到、一碗水端平,老百姓才会信你”。
现如今,马鞍山路项目、全民健身体育公园项目等新工程即将启动,具体方案还未落地,村干部们已经陆续开始上门走访,对于瓦窑而言,这又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依靠政策引领、干部实干与群众支持,瓦窑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