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崇头镇的梯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丰收季。在海拔900多米的黄家畲村80亩“稻鱼共生”基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农户叶志良俯身稻田,不一会儿便捞起数条肥硕的稻鱼,水珠顺着鱼鳞滴落,映衬着他满脸的喜悦。这正是“稻+”生态种养模式结出的硕果,成为当地激活生态价值、带动农户增收的生动实践。
“咱这稻鱼,吃的是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喝的是山泉水,肉质紧实、味道鲜甜,除了供应本地的农家乐民宿外,周边县市的人都抢着买。”叶志良一边将刚捕捞的稻鱼装入水桶,一边算起了增收账。他坦言,按照保守估算,一亩稻田能产出三四十斤稻鱼,以每斤50元的市场价计算,单靠稻鱼就能带来1500至2000元的收入;要是精心管理,亩产可达80斤,收入直接翻番至三四千元。“加上水稻的收成,一亩田的效益比以前单纯种粮高多了!”叶志良说,这“一水双收、一田多益”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崇头镇栗溪村,来自云和县城的卜广文也在稻田里挖掘“生态宝藏”。2017年,他承包60多亩田地开启“稻鳖共养”模式,优质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上海、杭州、温州等大城市,年销售量约3000斤,产值达四五十万元。此外,卜广文还多元化发展稻鱼、稻螺共养面积20多亩,蹚出了一条多元化种养的增收路径。
这样的丰收图景,源于崇头镇对“稻+”梯田生态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的重点投入。该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以生态综合种养为核心,覆盖7个行政村,不仅建成了标准化的“稻+”共生基地,还打造了“稻+”梯田共生文化研学中心。目前,项目包含的13个子项目已全部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从基础设施完善到技术指导服务,为“稻+”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稻+”模式的红利,不仅惠及普通农户,更精准帮扶了低收入群体。今年7月,崇头镇通过强村公司向142户种植主体免费发放鱼苗500余斤,其中包含63户低收入农户。今年76岁的石光献便尝到了甜头,镇里免费发放的鱼苗,让他在3亩稻田里开启了养殖之路。“现在已经卖了1000多元,等全部卖完总共能增收3000多元!”石光献笑着说,以前种稻只能顾着温饱,如今“稻鱼共生”让他既收粮食又赚“鱼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单一种粮”到“生态种养”,从“零星发展”到“规模带动”,如今“稻+”项目已在栗溪村、黄家畲村、后垟村等片区形成示范效应,一批种养大户脱颖而出,通过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稻+”产业面积拓展至2000亩以上。“通过推广‘稻+’生态共生种养模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近10万元,并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崇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崇头镇将进一步拓展梯田共生经济,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宜体验的“稻+”生态共富示范产业园,融合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带领更多农户走向山区综合种养的共同富裕之路,将美丽生态进一步转化为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