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也有一批批老旧小区时刻面临着设施更新、环境治理、隐患整改等现实难题。如何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在老旧小区内营造安心、舒心的居住环境,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重难点问题,而“居民自治”,则是过程中绕不开的“关键解法”。
近日,位于白龙山街道箬溪社区园丁新村的一处文化亭启动修缮。88岁的社区居民季老师与好友们搬来桌椅,一边纳凉闲谈,一边看着施工队动手拆除亭子的地板,检查底部木质损坏情况。亭子由来已久,早年间,园丁新村缺乏公共休闲空间,是200余户居民共同向住建部门申请,才建起了健身设施和文化亭。
“我们在小区里住了25年,在这个亭子下乘凉也乘了5年。”季老师指着亭子下样式各异的桌椅介绍,这些桌子椅子都是大伙儿从自己家里搬出来的。别看亭子小,利用率却特别高,到了傍晚,就连小区外的居民也会过来休闲放松,人多的时候,一个亭子里就塞了四五十个人,外围的健身区域还有过来运动的居民,宛如一个小小的“区域文化圈”,特别热闹。
亭子的诞生源自“居民热议”,亭子的修缮也同样是因为“居民热议”。
“文化亭地板的裂缝能塞进手掌了,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原本打算换木板,但坐在亭子里跟居民们讨论了一上午,大家都觉得水泥更加牢固省心,所以我们决定用水泥。”箬溪社区书记蓝陈华介绍,每隔一段时间,箬溪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亭下与居民闲谈,倾听大家的意见想法,比如哪处设施需要修复,哪里的环境卫生没打扫干净,虽是小事,却能做到“事事有回应”。
创新探索的背后,是社区治理的人力缺口困境。整个箬溪社区仅有10名工作人员,但辖区居民数量却在7000人以上,有8个大网格,42个微网格,仅文化亭所在的园丁新村就有690余名住户。起初,社区通过居民代表归集住户意见,随后又着手探索居民会议议事机制,再到如今将议事地点搬到户外,不论是不是居民代表,只要路过的居民都能坐下唠一唠,谈谈想法。
在“亭下议事”的基础上,箬溪社区还在积极促成各项事务在“亭下成事”。
“相比以前,现在的社区住着更方便、更舒心,大家不但愿意参加讨论‘身边事’,更愿意自己动手一同治理。”社区居民兼楼栋长赵晓云说。前两天,社区组织楼栋长一同推进消防器材月检工作,许多居民自发参与,在短短一两天内就完成了整个小区的消防器材压力表检查及更新工作,对社区管理工作的认识度、参与度也有了显著提升。
“在我看来,单靠社区的力量去治理社区的大事小事是不够的,居民的想法、力量都十分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平台、渠道,将这股力量凝聚起来。”蓝陈华说,箬溪社区将以园丁新村为样板,努力探索适合各个网格的自治模式,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携手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